在 “雙碳" 目標推進中,碳排放溫室氣體監測裝置成為精準追蹤氣體排放的關鍵工具,就像守護氣候的 “偵察兵",默默記錄著各類場景的排放軌跡。
這類裝置的核心在于多元監測技術的融合。傳感器模塊是 “感知核心",常用非分散紅外(NDIR)技術檢測二氧化碳,利用氣體對特定紅外光的吸收特性,結合朗伯 - 比爾定律精準測算濃度。甲烷監測則可采用催化燃燒式或紅外吸收式技術,農業場景中的氣體監測也多依賴紅外或電化學原理。部分設備還運用可調諧激光光譜(TDLAS)等技術,實現高靈敏、快速響應的監測效果。
完整的監測系統還包括數據處理與傳輸環節。數據采集器按固定頻率收集多類傳感器信號,通過 RS-485、以太網等有線方式,或 ZigBee、4G/5G 等無線方式上傳至云端。云端系統會先清洗異常數據、校準傳感器偏差,再結合排放因子算法將濃度數據轉化為碳排放量,最終以圖表形式直觀呈現。當排放接近閾值時,系統還能通過短信、郵件等發出預警。
不同場景對應專屬監測方案。在能源行業,火電廠需監測二氧化碳排放,油氣開采則重點追蹤甲烷逃逸;鋼鐵廠因高溫粉塵干擾,需搭配高溫探頭與過濾系統;垃圾填埋場和規模化養殖場景,甲烷監測是核心,常采用便攜式或在線監測設備。高光譜監測儀更是能搭載衛星,實現全球范圍的溫室氣體遙感監測。
從工廠煙囪到農田土壤,這些裝置通過精準的數據支撐,讓碳排放 “有據可查",既為企業減排提供方向,也為環保監管提供依據,成為連接減排目標與實際行動的重要橋梁。
技術支持:環保在線 管理登陸 sitemap.x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