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統蟲害監測靠人工巡查、憑經驗判斷,不僅耗時費力,還常因數據滯后錯過防治時機。物聯網蟲情監測預警系統的出現,讓蟲害防控變得精準高效,成為現代農業的 “隱形衛士"。

系統通過 “感知 - 傳輸 - 分析 - 預警" 閉環運作,全程自動化無需人工值守:
精準誘捕與采集:田間設備利用趨光性、性誘劑等多種方式吸引害蟲,配合高清攝像頭、環境傳感器,同步捕捉蟲體圖像與溫濕度、光照等數據。
實時數據傳輸:通過 4G/5G、LoRa 等網絡,將采集到的信息快速傳送至云端平臺,確保數據及時同步。
AI 智能分析:云端算法自動識別害蟲種類、數量,還能結合歷史數據與氣象條件,預測蟲害發展趨勢,主要害蟲識別準確率超 85%。
自動預警推送:當蟲量超過預設閾值,系統通過手機 APP、短信等方式發送預警,附帶防治建議,讓農戶早做準備。
效率更高:24 小時不間斷工作,單日處理樣本量可達數千只,數據準確性與人工計數誤差小于 10%,大幅減少人力投入。
防控更準:能提前 7-10 天預警蟲害爆發,如針對水稻二化螟的羽化高峰預警,可指導精準施藥,農藥使用量能降低 30% 以上。
成本更省:雖初期有設備投入,但長期可節省監測成本 60% 以上,同時減少農藥殘留,提升作物品質。
這套系統適配多種農業場景:
大田與經濟作物:在水稻田監測二化螟、稻縱卷葉螟,果園防控金紋細蛾,茶園防治茶尺蠖,守護各類作物生長。
生態與科研:積累的蟲情數據為昆蟲生態學研究提供一手資料,助力揭示害蟲發生規律。
特殊區域防護:在草原、林場等區域,可針對性監測蝗蟲等遷飛性害蟲,追蹤擴散路徑。

如今,越來越多農田用上了這套 “智能哨兵"。它不僅是技術的升級,更推動農業從 “事后補救" 轉向 “事前預防",在保障產量的同時守護生態,為智慧農業發展注入新動力。